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2024-04-02 09:14:02
学习时报

11.jpg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动员号角。教育系统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编制实施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教育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简单地、惯性地理解和推进教育,而要把教育强国置于大局和全局中来定位、来谋划、来建设,做到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从教育与中国的关系看,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要自觉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上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看清楚新时代以来教育伟大成就蕴含的秘诀和逻辑,想明白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找到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支点;看清楚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想明白教育如何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看清楚全球教育变革、科技发展竞争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想明白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路、举措,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顺利破局、开局。
  从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重要阶段。要把中国教育摆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既坚定战略自信,又看到时代差距、发展差距、竞争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为确保全球人才、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仍在不停地革新和进步。需要我们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从教育体系自身构建看,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推动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机制性重建势在必行。要以党的领导和立德树人能力体系为统领,以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骨干支撑,以现代化的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为横向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须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建设教育强国,既要遵循教育内部规律,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把握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国家安全的关系,找准发展目标、明确主攻方向。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更是政治安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系统谋划教育政治安全的一系列方向性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有效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安全治理机制。引导各地各校落实“六个下功夫”要求,培养造就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而然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要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助力国家抢占先机。把高水平大学打造成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力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实现“科研大突破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当前,教育发展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更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脱贫家庭子女、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等,更多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中西部、东北地区等教育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及时捕捉分析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科技需求的“第一信号”,内嵌转化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内容,谋划形成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布局。
  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统筹党员干部、教师、思政工作力量和学生四支队伍,抓好组织机制创新、社会实践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要素,整体构建大思政格局和育人生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实现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让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和科学教育促进行动,发展好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以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统筹考虑人才培养差异性、科学创新多样性、评价机制包容性和政策资源导向性,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机制和办法,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强化“双一流”建设高校排头兵作用,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学科标杆。建好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在基础学科布局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超常规布局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急需人才培养专区,高标准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实施国家集成电路急需急缺人才自主培养行动,汇聚最好资源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相关领域有组织科研,培育凝练重大项目,加快实现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源头创新方面突破。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让青年人才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技术转移中心、高等研究院,助力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治国理政,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研究分析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构建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适配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推进多样化发展。通过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探索普职融通有效途径,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通道。深化教材、教师、教学改革,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发挥第一批试点探路者、领头羊作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加快建设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产教融合型优质教材,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实训项目,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促进产教融合高效益、办学质量高水平。
  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人民教师崇高使命。2024年将迎来第四十个教师节,以筹备召开首届全国教师大会为契机,通过宣传动员、广泛调研、征集意见等方式,研究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方向和具体措施建议,针对性解好教育家精神如何弘扬、教师培养路径如何拓展、教师能力如何提升、教师地位待遇保障如何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何加强等必答之题,切实把党中央对教师的关心重视转化为有效成果。拓展教师培养培训新思路,拓宽“国优计划”渠道,组织更多高水平综合性高校、理工科高校培养具有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能力和科学视野的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在精准培训上下功夫,实施中小学校长(书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改进“国培计划”,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有序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提供好的环境。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战略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打破思维极限,破除路径依赖,谋划实施更多前瞻性布局和超常规举措,推动教育体系从分散向系统、综合性集成转变,教育组织从相对封闭、相对单一向开放融合、多元多样转变,教育发展从不自觉的跟踪模仿向主动自觉的自信自立转变,教育活动从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改革。抓住教育评价改革牛鼻子,推动各地各校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重点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及盲目追求高校排名现象。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深化高校科技和人才评价改革,建立标志性成果认定机制。完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加强分行业分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和精准对接。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第3年,我们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完善采集、评价、应用和组织机制等政策,不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数据中心;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建成数据治理平台、算法赋能平台、算力共享平台,推动“教育入学一件事”高效办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进一步宣介我国数字教育的成效、经验和理念。
  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落实好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学生来华交流学习等任务。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创新“中文+职业技能”等方式,持续办好鲁班工坊等项目。支持上海STEM教育研究所筹建,打造多边组织教育平台。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未来可期。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奋力书写教育强国
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